全国客服热线:

4000781099转1001

园区动态|产经动态|产业转移|招商引资|融资|智慧园区|厂房资讯|写字楼动态|商铺动态|土地要闻|三旧改造|政策法规|专题|文库

深圳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划(2013-2020年)

发布时间: 2015-01-06 10:35:34

  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生物经济加速成长,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把握机遇、瞄准国计民生重大需求,加快建设深圳国际生物谷,以前沿科学发现为引领,发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优势,积极发展生物产业,有利于深圳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对建设生物科技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划(2013-2020年)》。

  深圳国际生物谷地域范围覆盖东部沿海大鹏、盐田及坪山地区。本规划是指导深圳国际生物谷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通过实施本规划,将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向生态、生命、生物科技和产业与城市相融合的世界级滨海旅游区迈进,推动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总体思路


  (一)重要意义。

  有利于抢占全球生物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参与全球竞争新优势。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生物科技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前沿领域。必须抓住深圳在基因组学、生物治疗等领域稍纵即逝的领先优势,率先在生物科技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实现医疗模式从治疗为主到预防为主的转变,在临床诊疗、新型健康、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体系,使深圳国际生物谷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

  有利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为加快建成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生物科技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生物产业是我国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深圳国际生物谷以基因组学、生物治疗等为核心,大力发展相关前沿技术和产业,是落实国家生物科技及产业规划的重要载体。探索以科学发现为引导、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为支撑的生物科技创新模式,推动形成原创性、前沿性、引领性的生物科技创新体系,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快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培育深圳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经济特区未来发展新引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抓住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机遇,实现了产业层级从低端向高端的跃升,率先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当前,深圳要突破土地、资源、环境等紧约束,必须继续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充分把握生物经济加速发展的战略契机,加快深圳国际生物谷建设,形成“西有前海、东有坝光”的双引擎驱动发展格局,实现深圳经济特区以质取胜、赢得未来。

  有利于打造国际科技经济合作大平台,丰富国家开放型经济体系新内涵。深化科技、产业领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实现资本、技术、标准、品牌等双向输出,是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深圳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利用深圳国际生物谷搭建全球性的生命科学合作平台,推进科研强强合作、人才联合培养、产业互惠共赢,培育国际知名的区域性生物产业集聚中心,有利于深圳继续为国家新一轮全方位开放探索经验,推动国家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

  有利于促进民生幸福与生态文明,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探索新路径。当前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发展不断取得突破,为人类面临的健康、粮食、能源、环境等问题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运用大科学、大数据等方式,使我国出生缺陷减少30%、主要粮食品种增产9%、人均预期寿命延长10年、延缓衰老10年等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加快建设深圳国际生物谷,开发应用生物新技术、新方法,有效控制若干重大疾病,推出农业新品种,培育生态新产品,对于促进我国人口健康、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意义重大。

  (二)发展基础。

  1.基因科技水平全球领先。

  深圳基因科技研究基础雄厚,建成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服务中心和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新一代测序能力与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分析能力世界第一。深圳国家基因库建设加快推进,可溯源生物实验样本存储总量居全国第一、全球前三。在基因组学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图谱、第一个水稻序列图谱、“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亚洲部分,构建了肠道菌群参考基因集,发现了癌症单细胞研究新方法,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杂志发表论文超过80篇,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过200件。华大基因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研发与科技服务机构,王俊被《自然》杂志评为2012年影响世界科技进展的十大人物,赵柏闻入选《科技商评》杂志2013年度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家。

  2.生物产业发展全国居前。

  深圳是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9年以来,生物产业年均增长超过30%,高于GDP增速近2倍,产业发展领跑全国,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和优势的细分领域。高端生物医学工程国内领先,国际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占全国十分之一强,已成为大型精密影像设备和医用电子仪器设备研发生产出口基地,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医疗设备产业集聚地。生物医药领域诞生了世界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基因治疗新药和国内首个生物工程Ⅰ类新药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疫苗、基因药物、血液制品、多肽药物等特色突出。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不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公布了第一个人脐血干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安全性评价数据,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建库标准获美国血库协会采用,遗传病筛查等示范应用稳步推进。在现代农业分子育种领域,先后引进超级杂交水稻、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示范推广的完整产业链。

  3.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发展。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全球重要产业基地的地位日益巩固,2012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11831亿元,占全国七分之一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世界领先,2012年产业规模7285亿元,占全国的六分之一。通信产业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建成具备超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云计算存储和分析能力全国居前。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支撑大型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生命信息的采集和深度挖掘,以大数据为导向的基因科技和生命信息产业实现连锁突破,驱动交叉学科和新型产业模式不断涌现,助推深圳在基因科技领域跨入领先行列。

  4.开放合作空间广阔。

  香港生物和医学教育资源丰富,基础科研条件优良,自由港政策有利于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深港生物领域合作密切、发展迅速,两地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等领域深度合作、互动发展。深圳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了一批生命科学创新载体,吸引了一批海外高水平生物技术人才。同时,深圳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在生物科技领域形成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拥有2000多个国际合作伙伴,与海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累计开展合作项目近万项,汇聚了全球生物产业创新资源。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众生命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生命健康服务市场需求与供给缺口巨大,为深圳发展生物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5.创新发展环境日益完善。

  30多年来,深圳出台了自主创新、新兴产业发展、高端人才引进、创业投资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政策法规体系。率先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了覆盖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融合,营造了激发创新活力的生态环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创新从模仿追随向源头引领攀升,知识及技术创新从分离式向聚合式迈进,产学研联盟促进创新从单兵式向协同式转变。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81%,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0.3%,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深圳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在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指导思想。

  按照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握生物科技革命性突破的机遇,全方位实现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坚持大科学引领、大数据支撑、大产业发展、大健康服务的理念,创新发展生命信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生命健康服务、生物资源开发、生物环保与制造等重点领域,促进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普惠民生的协同联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体系,把深圳国际生物谷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知名的生物产业集聚基地。

  坚持大科学引领。大科学工程是实现宏伟科技创新目标的有效组织形式,具有跨学科、多资源、大平台、广合作的突出特征,曾实现众多领域的重大科学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是生命科学领域实践大科学工程的经典案例。深圳国际生物谷以探索生命奥秘和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国国情优势和深圳先行优势,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实施具有我国特色的生命健康大科学计划,推动健康、工业、农业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实现科技突破和产业发展。

  坚持大数据支撑。随着高通量测序、超级计算和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突破,生命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及运用成本急剧下降,推动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一批生命科学研究计划顺利实施,产生和积累了海量的生命信息数据资源。深圳国际生物谷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深圳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的领先优势,广泛整合多层次、多渠道生命健康信息,支撑和推动生命科学前沿探索,推进生物产业加速发展。

  坚持大产业发展。突出以科学发现驱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依托深圳在基因组学、生物治疗等领域的基础科研优势,发挥国家基因库、干细胞库等平台的支撑作用,加速推动优质生命信息资源向优势生物产业转化,大力拓展生物技术在医疗、健康、农业、工业、能源、环保、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努力培育生物产业大集群、新业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体系。

  坚持大健康服务。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需求,推进医疗模式由重治轻防向防治并重转变,打造预防为主、科学干预、经济可行、高效便捷、惠及大众的健康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推动生物前沿科技成果广泛应用,有效促进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战略定位。

  生物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充分对接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及生命科学研究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研究型医学中心,着力探索建立与大科学、大数据相适应的科研教育机构,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形成完善的生物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生物产业高端发展先导区。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促进政产学研资介紧密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企业,推动前沿科学发现和核心技术突破,以信息技术促进生物产业融合式、聚变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成为我国生物产业高端发展先导区。

  医疗健康管理创新试验区。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稳步开展先行先试,营造符合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的良好环境,推动生命科学发现和前沿技术应用,加快形成集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参与式于一体的医疗模式,构建可负担、广覆盖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为全国医疗和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探索新路径。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宜居生态城区新标杆。

  (五)发展目标。

  到2020年,深圳国际生物谷科研、教育、产业、生活等软硬件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命科学研究突破不断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动力,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知名的生物产业集聚基地。

  ——生物产业增加值达800亿元,形成显著的引领示范效应。

  ——建立全球最大的基因诊断平台、生物样品和细胞库;集聚10家以上高水平医学机构、3家以上特色学院,新建3家以上国家级研究平台;探索建立中国生物科技联合高等研究院。

  ——初步形成系列化、可推广的新一代生物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与规范化的教学体系,具有每年生物科技及相关领域百名博士、千名硕士的培养能力,在站博士后400名以上,吸引若干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团队落户,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

 

  二、重点领域


  (一)生命信息。

  加快建设和完善深圳国家基因库、新一代生命信息采集设备、超级计算和相关分析软件等高度集成的综合研究设施,提升生命信息大数据的采集、挖掘、整合、分析、应用能力,增强对大科学、大产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1.大数据平台。

  加快建设深圳国家基因库等生命信息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海量生命信息资源数据的采集、整理、存储,形成面向生物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命信息大数据基础支撑。提升海量生命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能力,开发个体基因组、群体基因组、个体化信息搜索引擎,突破高通量测序、生命信息大数据挖掘、海量信息存储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统一开放接口的生命信息大数据应用开发平台,完善网络化服务体系,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加强生命信息资源数据安全保障。

  2.大科学研究。

  围绕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与民生问题,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重点探索医学基因组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等科学前沿领域。加快建设特色学院、研究型医院,联合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等创新主体,实现跨学科基础研究、多领域技术开发与工程化、产业化等创新链各环节有机融合,驱动、引领生物科技与产业发展。

  3.专业技术服务。

  积极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合同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及相关延伸服务。重点推进新一代生命信息测量技术、分析技术与现代专业服务的深度融合,支持生命科学合同研发产业的发展,提供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跨组学生命信息测量、分析、解读专业服务,打造全球领先的生命信息解读公共研发平台,为深圳国际生物谷各种创新型研发机构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持与技术保障,突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地位,鼓励创新成果从基础研究向产业化快速转移扩散,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二)生物医学工程。

  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快生命科学高端装备、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植介入材料及制品、数字化移动健康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完善产品技术审评体系、安全性评价、第三方评估机制,为我国发展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提供硬件基础和工具平台。

  1.生命科学高端装备。

  以医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通量测序仪、低成本快速小型化测序仪、新一代质谱仪及相关配套试剂研发,推动用于个体化细胞治疗的全封闭、自动化制备系统研发。支持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与研发中心,强化核心设备知识产权前瞻布局,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标准。

  2.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

  围绕诊断、治疗、康复等生物医学工程学临床实践的应用需求,推进生命科学与数字化、新材料等技术交叉融合,重点提升正电子-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仪(PET-CT)、核磁共振成像仪(MRI)、医用加速器(MLA)、超声成像仪(USI)等医学装备及核心部件的研发设计能力,促进高分辨率、低剂量、多模态、数字化和一体化的医学影像装置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全数字医疗集成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3.植介入材料及制品。

  推动生物技术与仿生医学、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的融合,研发以药械结合、分子设计学为技术特征的植介入体设计和制作关键技术及其精密加工装备,开发新型人工心瓣膜和涂药支架、人造血管、人造视网膜、新一代具有组织诱导性涂层的人工关节、牙种植体、经皮植入器件、植入性智能假肢、人造皮肤、生物活性骨材料等新型高生物相容性植介入材料及产品,加快临床应用推广,促进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相关医疗器械的研制和产业化。

  4.数字化移动健康设备。

  充分利用深圳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良好基础,突破便携、动态、无创的新型健康检测、监测、筛查等关键技术,开发即时健康检测设备、新型可穿戴健康信息采集与监测设备、智能移动健康终端等数字化移动健康管理系统和设备。大力发展服务于健康风险评估与咨询、健康干预指导、健康随访管理、健康教育与促进的互联网软件与辅助设备。

  (三)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

  围绕重大、疑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中的关键问题,综合应用组学、合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与细胞治疗等先进生物技术,积极开展非传染慢性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机理和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重点发展基因检测、生物医药、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个体化治疗等领域,布局建设若干国家级创新载体,以创建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基础,加快建设研究型医院和专科医疗机构。促进健康主题旅游业发展,推动深圳国际生物谷建设成为世界级医疗旅游目的地。

  1.基因检测。

  以疾病预防和干预为目标,基于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开展重大疾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分子分型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遗传性出生缺陷筛查、代谢病和心脑血管病等疾病引发猝死基因检测、肿瘤个性化诊断基因检测等服务。围绕高通量基因测序、海量生物信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关键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借鉴“实验室自主开发检测方法”(LDTs)等先进国家或地区的监管模式,吸引一批临床基因检测机构入驻,稳步推广基因检测服务。

  2.生物医药。

  基于高通量基因测序、合成生物学、生物标记物早期筛查等先进技术,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蛋白质和多肽药物、核酸类药物、基因重组药物、现代中药等药物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建设生物技术药物发现、评价、检测、安全监测等公共技术平台,完善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体系,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国际互认,鼓励企业对外提供合同研发(CRO)服务。

  3.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研究人成体干细胞、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等发育、分化、调控、与体内微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突破自体组织器官三维构建、组织工程医疗产品保存、安全植入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和产品研制,开发骨骼、关节、皮肤、肌腱、神经、角膜等组织器官代用品。建立健全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及产品有效性、安全性评价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4.个体化治疗。

  积极探索以药物基因组学、遗传药理学为核心的集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参与式于一体的新型医疗模式。在基因检测和综合干细胞库积累的疾病和临床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双特异性抗体T细胞治疗平台技术、基因修饰、免疫治疗、人成体干细胞临床应用等先进个体化生物治疗技术,广泛积累并不断完善针对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难治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建设深圳国际生物治疗临床转化研究院和深圳区域细胞制备中心。推进国际先进个体化治疗技术的先行先试。

  (四)生命健康服务。

  支持健康信息管理、康复保健服务等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企业不断探索健康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提供高质量、个体化、规范化、一站式的内容丰富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健康新需求。

  1.健康信息管理。

  积极开展基于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的个体健康信息采集、分析服务,推广应用移动数字终端产品,建立个体化健康档案系统,整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生命健康信息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海量生命健康数据分析软件和分析工具,实现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管理。积极培育差异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逐步推广应用分级式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支持开展分子诊断、基因检测、特殊化学检测、特殊影像学等检验服务试点及示范应用,提供集个性化体检、重大疾病风险预警、特色疗养技术和产品、慢病跟踪随访等于一体的全面健康管理解决方案。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质量,推动健康管理向新型化、个体化、网络化、社会化发展。

  2.康复保健服务。

  以健康信息数据挖掘为支撑,加快推进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集成应用,有效对接和充分发挥我市食品、医疗器械和保健品制造业基础优势,积极提供康复保健综合解决方案。引入电子商务、健康保险等要素,创新商业模式,培育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照护、康复、养生等非公立医疗机构,建设深圳国际抗衰老中心和国际康复医学中心,发展干细胞抗衰老、康复服务、老龄服务等。加强行业规范,完善管理体制,推动康复保健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五)生物资源开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育种、海洋生物、生物能源、先进农用生物制品等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应用推广,搭建公共研发平台,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完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进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综合利用。

  1.现代农业育种。

  开展种植物品种性状分子构成解析、优异性状多基因聚合、基因资源开发、生物品种扩繁和制种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推进生物工程、分子标记育种、单倍体标记育种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集成应用,重点开展农林动植物等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研发。推动建设现代农业育种技术公共研发基地,推进以企业和创新团队为主体的生物种业品种研发、繁育与示范,建设市场主导的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建立健全种质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评价制度,完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种业技术体系。

  2.海洋生物。

  重点开展基于高通量分子标记育种和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海洋经济动物种苗繁育与种质创新研究,发展海洋生物工厂化高效养殖,提高培育品种的优良性状和抗病能力。开展海洋生物功能活性物质、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进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营养品、功能食品、保健品、新型营养源产品等开发与产业化,推进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与特色园区,加快深圳建设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的进程。

  3.生物能源。

  大力开发新型生物质能源发电等前沿技术,发展优质藻类规模培养及燃料炼制、微生物制备甲烷、生物制氢等应用技术。加快生物燃气、发电等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制定和完善生物质能源产品质量、安全、污染物排放等标准。开展微藻生物柴油、航空生物燃料、城市生活垃圾制备生物燃气等产业化示范,打造生物资源转化应用示范基地,推进生物能源利用向规模化、商用化方向发展。

  4.先进农用生物制品。

  发掘和筛选特种生物资源,开展重要珍稀药用动植物和真菌的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快研究生物反应器核心技术和发酵提取新工艺,推进生物兽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微生物功能性代谢产物、生物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强化农用生物制品的市场准入监管,促进农用生物制品行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高品质发展。

  (六)生物环保与制造。

  面向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加强生物环保、生物制造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加快高科技、高品质的绿色低碳生物制品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积极探索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1.生物环保。

  推进环境控制、生态技术、生物环保产品相结合的前瞻性科学研究和技术产业化,重点发展受控环境动植物高效生产、生物质固体废物高效处理与资源化、新兴污染物生物毒性检测、生物法治理水体污染物及赤潮等一批新型生物环保关键技术,推进高性能、环境友好型水处理絮凝/混凝剂、高效新型生物反应器、有机污染物降解和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新品种等生物环保装备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2.生物制造。

  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开展高效微生物菌株筛选、微生物工程菌制备、生物催化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开发氨基酸、维生素、抗生素、益生菌等新型发酵产品以及生物催化剂、工业酶制剂等生物制品。推进生物基产品和绿色生物工艺的示范应用,促进生物制造行业规模化发展。

 

  三、空间布局


  (一)深圳国际生物谷空间架构。

  深圳国际生物谷以坝光为核心启动区,地域范围覆盖东部沿海大鹏、盐田及坪山地区。坝光核心启动区近期可建设用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通过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促进坝光核心启动区与东部沿海区域高效连通,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实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协同联动,形成圈层拓展的总体空间格局。

  核心功能圈层。聚合全球优质创新资源,着力培育引进国际一流科研团队、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将坝光核心启动区打造成全球著名的生物科技和产业园区。

  支撑功能圈层。加强深圳国际生物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坝光核心启动区与深圳国家基因库、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生命科学产业园、海洋生物产业园、盐田基因产业基地、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等园区的便捷连通,形成互动共生的产业聚落。充分发挥大鹏半岛、盐田及坪山生活社区、专业服务、教育卫生、滨海休闲等综合配套功能,为深圳国际生物谷提供完善的支撑服务。

  辐射功能圈层。以坝光启动区为核心,大鹏半岛、盐田及坪山为支撑,拓展延伸深圳国际生物谷的辐射带动功能,形成与南山、光明、国际低碳城等其他生物产业集聚区相辅相成的联动效应,带动深圳东部沿海乃至全市生物科技和产业协同发展。

  (二)坝光核心启动区规划布局。

  1.基本理念。

  恪守生态为重、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坝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瞄准国际一流的建设标准,顺应后工业化时代产城高度融合、绿色宜居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低成本、低冲击、低碳绿色的新型开发模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滨海生态科学小城。

  突出产城融合。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城市空间,促进特色学院、科研机构、产业载体与生活社区的协同互动,实现产业功能与综合服务功能、产业聚集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为科学家、工程师、产业白领的工作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良环境,打造后工业化背景下产业与城市高度融合的全球生物产业发展新高地。

  突出国际化。立足国际视野,注重满足全球高端人才在产业、生活、科研、教育等方面的高品质需求,在空间环境、建设标准、生活服务等方面,提供国际一流水平的创业平台和服务环境,吸引全球高端生物科技人才、顶尖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机构进驻集聚,构建富有魅力、充满活力的滨海宜居宜业国际化社区。

  突出绿色宜居。倡导绿色低碳理念,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突出湾区生态滨海休闲特色,利用绿色低碳、生态循环、低冲击开发技术,构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市政、绿色管理等生态系统,营造生态化的环境体系和人性化的交流空间,提供高标准的特色服务和高品质的生活体验,实现城市生活绿色化,打造国际化绿色低碳生活体验区。

  突出“三低”开发。探索低成本、低冲击、低碳绿色的开发方式,最大程度地利用坝光生态禀赋资源优势,降低区域开发成本。创新土地开发与管理理念,实现低成本开发、低成本运营,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成本创业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

  2.对外交通。

  加快建设若干交通设施,连通盐坝高速,构建北连厦深铁路坪山站,西通轨道八号线和葵涌生活配套区,南接大鹏滨海旅游小镇,市外对接惠州、汕头和香港的立体交通网络。

  3.市政基础设施。

  推进葵涌环城西路、葵涌环城东路、葵坝路(葵坝通道)、鹏坝路(鹏坝通道)等外部主要道路建设,建设通用机场、码头,建立便捷的空中和海上交通联系,加快建设区内市政道路、公交换乘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区内绿色环保交通网络。建设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深海排污管网。建设废弃物处置中心和处理系统。建设电力供应和能源保障系统。建设互联网、通信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

  4.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维持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强生态廊道与网络的建设,建设银叶树林、古荔枝林等自然保护带、生态湿地公园,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开展湾区岸线综合修复治理和古村落保护。建立大气监测、水环境监测、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碳排放检测等环境监测体系。

  5.开发策略。

  按照统一整体规划、模块化分区开发、建设单元灵活调整、土地高效集约利用的思路,全面实施6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建设。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及重大产业设施,着力推进高端生物产业集聚,到2020年,坝光核心启动区全面建成,成为全球著名的生物科技和产业园区。

  远期遵循弹性生长原则,适度调整坝光核心启动区生态控制线范围,择机开展坝光海域及山地使用研究,扩大空间规模。

 

  四、保障措施


  (一)开发管理。

  按照生物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创新开发运营管理模式,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创建国家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1.管理体制。

  成立深圳国际生物谷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决策深圳国际生物谷开发建设和管理的重大问题。按照精简高效、机制灵活的原则成立相应办事机构,加强统筹协调,理顺市、区两级的职责和分工。设立深圳国际生物谷专家咨询委员会。

  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限,努力构建促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在特定领域先行先试相关政策和创新管理模式。

  2.开发模式。

  坚持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市场运作的原则,采用政府与企业协同运作的合作模式,建立涵盖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全过程的开放平台,汇聚社会多方力量与资源,营造多元化的合作环境,有序推进深圳国际生物谷开发建设。

  (二)政策保障。

  争取将深圳国际生物谷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探索完善有利于生物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为深圳国际生物谷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先行先试医疗管理新政策。

  借鉴国际成熟的管理体系与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认证体系,探索在深圳国际生物谷开展新型医学检测技术和生物治疗技术临床研究与应用,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依据。在深圳国际生物谷,争取相关主管部门对必需的药品、医疗器械和生物样本的进口实行特殊审批;争取国家支持,对境外资本举办各类社会医疗和健康服务机构逐步放宽股权比例限制,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项目,在机构准入、执业环境、设备配置和服务定价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积极争取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在深圳国际生物谷设立审核机构,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监管。

  2.建立需求侧激励机制。

  全面实施以优质优价、同质同价、竞争择价为原则的生物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推广应用。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和医疗技术优先进入医疗保险目录。支持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支付方式。与国际商业医疗保险相衔接,为外籍人士在深提供便捷医疗服务和费用结算服务。

  3.实施优惠财税政策。

  深圳国际生物谷内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经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享受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争取国家支持,研究制定针对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动的财税优惠政策。

  4.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有利于生物科技和产业人才集聚的机制,研究制定各类认定、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的配套措施。争取国家支持在深圳国际生物谷建设特色学院并赋予其学位授予权。与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深圳国际生物谷亟需的各类人才提供出入境、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便利。

  5.创新土地管理政策。

  重点保障深圳国际生物谷产业建设用地需求,产业用地优先纳入土地年度计划。实施支持深圳国际生物谷开发建设的规划体系和土地出让、地价、房地产权等政策。制定并完善适应新兴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差别化土地政策。

  标签:   
0
伙伴行产业地产顾问机构首创"顾问策划+招商落地"产业园区全程服务模式,为开发区、产业园投资开发商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前期定位策划、招商代理、园区运营顾问服务。服务方案备索。合作咨询热线:4000781099转1001
称呼: 电话: 项目所在地:
关于我们|求租求购|业主委托|园区全程服务|分站加盟|广告报价|留言反馈|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 www.zhaoshang800.com 中工招商网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119 粤ICP备15009343号
产业地产、工业地产、产业地产资讯、工业地产资讯,尽在中工招商网     客服电话:全国 4000781099转1001

深圳市伙伴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属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