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革命和发展模式创新,是现代化城市整合发展的更高形态,其核心在于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超强海量运算能力,改革城市信息系统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推动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
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智慧深圳”,这是市委市政府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顺应国际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先进城市发展潮流做出的战略决策,旨在通过以城市智慧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各种创新要素智慧交融,催生新的技术、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抢占城市与产业发展制高点,使深圳成为智慧城市示范区、智慧产业领跑者。
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编制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1年至2020年。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深圳城市智慧化建设和智慧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面临形势与发展基础
(一)面临形势
信息通信技术快速演进为提升城市运营和产业发展水平带来重大机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和通信技术融合发展,赋予我们这个时代巨大的活力。信息通信技术对产业的渗透和带动日益明显,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信息和通信产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城市信息化发展进程也从初期简单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具体事务的应用系统集成阶段,发展到实现精细化、动态化管理的智慧阶段。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泛在网、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分析优化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交叉融合,实现了更全面的感知、更快速的互联互通以及更高效的信息处理,为全面提升城市经济生活质量创造条件。
建设智慧城市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近年来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先后推出了新的城市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发展规划,“智慧化”日益成为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和目标。欧盟制定了智慧城市框架及物联网等智慧产业发展路线图,韩国、日本先后推出U-Korea 、U-Japan的国家战略规划,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建成“智慧国”计划,台湾地区提出了建设“智慧台湾”的发展战略。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迅即提出加强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智慧应用项目的经济刺激计划。2010年底为了提高政府信息系统运行效率,美国又提出联邦政府信息技术管理模式改革的实施计划。
国内众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云计算、泛在网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特别是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建设“感知中国”后,国内一些经济较发达城市纷纷提出各自的发展思路,制定相关规划,掀起发展物联网产业、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2010年底科技部在国家863计划中推出“智慧城市”主题项目,围绕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家重大需求,设定了完成总体规划研究、提出解决方案的目标。
(二)重大意义
当前深圳面临城市现代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深圳质量和幸福深圳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转变城市运营管理模式,优化政府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人口及其流动性的日益增长,城市的环境资源保护、交通拥堵防范、食品安全管理、社会医疗保障、城市治安维稳等城市管理工作压力日见加大。“智慧深圳”建设将为变革城市管理模式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从而提升城市管理的监测、分析、预警、决策能力和智慧化水平,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程度,满足公众对城市生活和营商环境的新需求,增强应对突发和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有利于优化城市信息化管理制度,提高信息系统的协同共享程度和效率。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城市级的统一顶层设计和整合管理制度安排,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多头开发,数据中心重复建设,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同时由于缺乏数据统一标准和高效的交换机制,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制约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效率。“智慧深圳 ”建设将极大地推动城市信息化管理体制优化,加强城市信息系统的统筹力度,通过云服务等新技术应用,整合资源,创造价值,为城市信息系统间的共享协作提供有力支撑。
有利于构建智慧化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和提升。深圳虽然在高新技术领域拥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但整体上产业结构的深层次问题还比较突出,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大部分产业仍处于产品生产加工的产业链低端,对外依存度高,产品增值率低。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智慧深圳”建设有利于我市及时抓住世界信息和通信产业发展趋势,利用城市转型升级、功能提升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以信息服务业带动信息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形成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智慧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产业与城市共繁荣。
(三)发展基础
经济实力雄厚。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本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88.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39亿元。
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深圳坚定不移地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努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造出“四个90%”的鲜活经验,成为全国自主创新的先锋城市。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3.66%,居全国前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00多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1875亿元;企业创新水平全国领先,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
电子信息产业发达。拥有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发达的交易平台。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约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1/7。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领域,拥有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创新型企业。在感知技术领域,拥有包括射频识别、卫星定位、传感器、安全防伪等技术领域的企业集群,产值规模在50亿元以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仅“华强北电子一条街”便聚集了数十家电子产品专业市场,年交易规模超过30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和交易中心。
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信息网络向下一代网络演进,通信网络实现全网数字化,3G移动网络实现96%以上全覆盖,互联网普及率和家庭宽带普及率分别达到85.8%和75%,无线宽带覆盖率达87.9%,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城全网”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和数字化整体转换,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已开始试运行。信息化应用广泛,居民网上电子健康档案库、智能交通、数字化城市管理工程、公共安全网格化管理、智能电网示范项目等建设不断推动,电子认证、信用体系、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初步建立,电子政务网络覆盖到街道和社区,以网上服务为主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取得明显成效。无线城市建设及应用服务大力推进。深圳已成为国内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国家安全和信息主权为前提,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信息横向整合和共享为重点,以公共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抢占技术标准高地,大力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为公众提供更便利的生活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更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更高效的运行和管理平台,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城市管理从粗放管理向智慧管理转变。
(二)基本原则
政府统筹、市场运作。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政策扶持、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强大的统筹领导体系,统一顶层设计,形成信息化工程间的协同运行。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构建政府、企业、市民等社会多方参与、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
整合资源,共享协同。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充分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信息资源,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化协同,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标准引领、整合创新。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应用先行、国际同步的标准战略,抢占标准制高点,力争智慧城市标准的话语权。加强安全技术体系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科技安全和信息安全。开展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香港、珠三角联动。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立足民生、推动产业。面向公众生产、生活、学习的多元化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与应用服务,使社会和市民享受到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以智慧城市建设拉动智慧产业的需求,鼓励企业在智慧深圳产业发展平台自主创新,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和发展。
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充分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从政府组织管理体系、城市信息化系统顶层设计、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成熟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循序渐进,切实推动城市智慧化协同发展。结合实际,突出应用,讲求实效,找准产业升级、民生需求的突破口先行先试。
(三)发展目标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重塑城市公共信息系统管理机制,打造功能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形成信息资源高效融合的公共信息服务支撑平台,催生一批成熟高效的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应用,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全国率先建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环境国际领先、城市管理运营与民生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的智慧型现代化城市。
到2015年,建成相对完善的城市信息通讯技术环境和可扩充、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框架,实现城市感知能力、网络传输环境及信息处理能力全面提升,在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的智慧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网融合”和“无线城市”基本完成,初步建成融合2G、3G、LTE、WiFi及宽带固网的城域高速网络,感知监控网络得到有效整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备,实现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加强WLAN覆盖热点和无线接入点(AP)建设,全市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光纤到户达到200万户,年均增长率超过80%,基本实现100Mbps家庭宽带接入能力,移动通信带宽达到20Mbps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9%。
——城市信息化系统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形成城市信息系统的顶层统一设计,以及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云计算服务平台,智慧型城市管理及服务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城市民生质量明显提升。
——云计算服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内容、创意应用等智慧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初步建成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智慧产业体系,形成以产值超百亿企业为龙头的若干产业集群, 成为全球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在传感网络、信息传输、平台管理、智慧应用等重要环节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形成以高端信息设备制造业、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体,以技术、标准、方案、服务模式为主要产品的智慧产业体系,以及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的城市运营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智慧城市基本框架。
三、主要任务
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推进智慧化城市管理及社会服务应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和智慧产业两大生态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产业共繁荣格局。
(一)优化管理机制,提高运营质量
优化城市信息化系统管理机制,建设信息资源融合畅通、共享便利、公平开放的智慧城市公共环境,加强城市运营主体间的协作,通过一体化运营支撑,实现对城市的高效管理和公众的周到服务。
建立统一领导体系。加强城市信息化系统的顶层设计和信息化工程的统筹规划,统一数据标准,促进城市信息化工程间的协同运行,强化数据中心等公共资源的布局和统一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推动网络、平台、信息资源融合。融合传输网络,实现各种网络无缝连接和双向接入。融合各类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和技术服务,实现各平台间数据和应用支撑的互联互通。
基于云计算转换服务模式。加强各数据中心基于云模式进行升级改造,根据应用系统按需动态申请计算与存储能力,通过构建“深圳云计算服务中心”向用户动态配置资源,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营效率及使用率。
优化运营模式。政府统筹规划,探索建立由运营商及相关行业企业共同投资建设,解决方案提供商、设备生产供应商、内容增值服务商等多方参与的智慧城市应用的运营机制,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发展社会民生智慧应用。着力推进重大公共智慧应用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社会民生效果明显、有利于低碳发展、条件较成熟的政府示范工程,以建设和采购启动市场、拉动需求,鼓励企业在这些平台上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形成多样化的智慧型社会民生服务。
(二) 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城市环境
建设无处不在、全面覆盖、安全保障的智慧感知、传输网络、高速运算、信息交换及服务运营支撑的智慧化环境,加快现有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创造良好的城市运营基础条件。
建设无所不在感知网络。建设城市全覆盖的感知网络,以及广泛的射频识别感知器网络和视频监控网络,促进卫星定位系统和城市地理信息的结合应用,建立统一布局的环境感知监控网络,完善无线电监测网络,实现城市动态实时感知。
建设高速融合的下一代宽带网络。建设T级骨干网、G级接入网、宽带城域IP网、无线宽带城域网、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DTMB)、业务IP化的下一代高速融合网络,打造无缝连接的城域泛在网,形成多层次、立体化、高带宽的无线基础网络覆盖。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规范管理的三网融合业务运营模式。
构建多领域“深圳云”体系。加快推进深圳云计算中心建设,鼓励运营商对现有数据中心展开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升级改造,形成处理能力强、存储容量大、安全可靠、适度分散、适应不同应用服务、布局合理的云计算环境,形成面向城市管理、民生信息、行业应用等领域的系列专业云体系,形成辐射华南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构建统一保障的城市级信息安全体系。建立标准统一,管理有力,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预防和控制信息风险,提供实时、全面的安全保障。制定云计算安全标准,对云计算服务商进行统一的风险评估和授权认定。
加快现有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以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技术为基础,对现有公路、水电、三防减灾预警等城市基础设进行感知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和改造,理顺全市的地下管线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全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协调、维修等管理效率,优化和提升城市功能。
(三) 建立公共平台,完善支撑体系
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提高各个系统间的基础数据交换、优化分析服务能力,为各部门及第三方系统集成应用提供支撑,促进部门及行业间信息互联、互通、融合和共享,加速智慧应用孵化速度。
统一平台标准体系。深入研究现有各类城市管理服务信息化系统,制定智慧城市运营平台的数据采集、传输、运算、服务的开放式标准体系,推进现有各信息系统向智慧化演变、过渡和融合。
探索建设运营模式。鼓励信息服务商、平台运营商、基础设施服务商等多种角色参与协作,探索采用BT(建设—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PPP(公私合营)等多种投融资模式开展平台建设。
形成平台服务能力。在智慧深圳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上,通过应用模板、能力引擎,基于工作流引擎的开发环境,向用户提供应用快速交付能力;通过统一定义智慧深圳标准接口,形成数据集成、能力集成等应用系统多层次集成能力;通过系统数据优化分析,以可视化的城市数据图表等形式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能力。
提高平台管理水平。通过对城市数据中心等系统资源的虚拟管理,以按需动态分配资源等方式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通过集中计算资源、集中存储资源,形成统一资源规划集中管理模式,以远程管理、远程监控等方式统一智慧城市硬件运营维护。通过存储整合、集中备份和系统容灾,运用数据迁移等多种整合统一存储平台的过程,实现智慧城市统一的存储备份。通过应用、能力、硬件的系统可扩展性设计,为智慧城市平台分期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平滑演进能力。
(四)实施标准战略,抢占创新高地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和标准化战略,构建以应用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用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领域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开发。
高度重视标准研制。鼓励我市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研制活动,影响并掌握与智慧城市实施相关的各类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扩大智慧城市标准的话语权,抢占标准制高点,确立深圳在智慧城市相关应用和产业发展中的先发优势地位。
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依托我市具有相关技术研发优势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针对“智慧深圳”建设实际需求,推动在核心关键技术及产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形成智慧技术创新体系,支撑智慧深圳的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发展。
突破相关领域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在射频识别、传感器软硬件、传感网关等物联网技术,光通信、光网络平台等网络通信技术,虚拟化、分布式存储、海量数据管理等云计算技术,以及智慧应用、应用网关、平台管理、分析优化等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等技术领域,部署一批技术研发重大专项,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加快智慧应用和产业发展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制开发。特别要在传感器网络、云计算、数据整合与挖掘等优先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积极推进开放式创新。加强对外开放,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化信息技术产业变革浪潮,整合利用全球智慧和资源,鼓励国外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共同研究国际前沿技术,培养智慧城市规划、服务、管理的国际性人才队伍。支持我市企业面向国内外需求输出自主研发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五)推动业态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智慧深圳”为共同品牌的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链融合。大力推动和发展产业联盟,通过规模优势占领技术高端,实现研发、设计、制造等产业链各环节资源与城市信息资源和技术服务间的横向整合,形成融合的业务、技术和数据标准,保证不同服务及应用间的兼容。
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在云计算、物联网、现代服务、智慧应用等新兴产业领域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引进和培育服务运营商,创新服务应用外包模式,突破应用推广瓶颈。鼓励平台运营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创新服务模式,拓展业务领域,提高高端服务能力。
培育产业辐射扩张能力。通过城市应用重点突破工程启动本地市场,开展周边区域国内外合作,打通区域应用市场,提高“智慧深圳”产业辐射扩张能力。与香港、珠三角周边城市共同探索统一智慧应用相关标准,扩大深圳智慧产业应用区域,实现深港两地及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区域合作共赢的局面。
四、重大工程
实施全覆盖感知网络、高速融合网络、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深圳云”、信息安全、技术攻关、产业培育、标准化、智慧应用、重点先行等十大工程,奠定智慧城市基础,努力完成“智慧深圳”建设的各项任务。
(一)全覆盖感知网络工程
建设覆盖城市的身份识别感知网络,扩大位置感知网络应用范围,建立覆盖全市的视频监控网络和环境感知网络,根据行业应用需要建设专业感知网络,形成城市整体感知环境,实现城市动态实时监控。
视频感知网络。统一城市视频感知网络标准,规范城市公共场所摄像监控网络管理,实现视频监控网络对城市公共场所的覆盖,为公安、交通、应急和城管等多个领域提供全面的视频感知服务。
身份识别网络。在城市公共场所建立标准统一射频识别感知网络,推广射频识别应用范围,实现对城市移动物体的身份识别。
位置感知网络。建设各类位置感知网络,实现对移动物体位置的精确感知。扩大交通运输工具的位置感知应用范围,促进卫星定位系统在移动物体位置感知领域的应用。
环境感知网络。加强环境监控网络的统一布局和协调管理,实现环境监控网络对大气、园林、海洋、无线电电磁环境等环境的整体覆盖和监控。
专业感知网络。根据各行业领域的需求,鼓励各行业物联网应用的发展,推动工矿企业、商贸物流、学校校园、办公场所和住宅小区等感知网络的应用。
重要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以3S等技术为基础,加快对现有公路、铁路、环保、气象、水电气和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感知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和改造。创新公共管线规划建设维护管理模式,集成自来水、电力、燃气、排污、通讯、地铁及综合管线等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信息数据,理顺全市的地下管线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全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实现地下管线数据化和三维立体管理。统一标准,完善配置,促进各有关部门及行业的资源共享,提高决策支撑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效率。
(二)高速融合网络工程
建设多层次、立体化、高带宽、全覆盖的无线基础网络,实现固定宽带接入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从网络到业务的融合,构建T级骨干网、G级接入网、业务IP化的下一代高速网络,打造无缝连接的城域泛在网。
无线高速网络。加大政府投入,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用户使用无线宽带成本,探索在全市范围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接入服务的演进路径。支持运营商建设以无线宽带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无线城市”网络,以无线局域网作为热点区域高速接入的补充,快速提升无线移动网络的接入带宽,实现无线互联网室外全覆盖。
高速固网。大规模建设TB级容量、高可靠性的DWDM全光设备传输网络,提升核心传送网络带宽,加快推进光纤到户、光纤到桌面,向用户提供高可靠性大带宽接入,形成城市全光网络。
下一代互联网。以IPv6技术为支撑,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率先大规模启用下一代互联网商用体系,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新技术应用,提升城市互联网的综合业务承载和差异化服务能力。
三网融合。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统筹规划和管理下一代互联网、3G网、有线数字电视网等信息网络资源,支持建设以数字电视为核心、主干与接入实现三网融合的高清互动数字家庭业务商用试验网络。
(三) 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工程
优化城市信息化系统管理机制,统一城市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的标准体系,研究智慧城市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提供应用支撑、技术发展、基础能力等服务。
构建应用支撑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整合的在线软件服务、集成创新服务、基础设施共享服务等应用支撑服务,降低信息资源使用成本,提高信息资源融合。
构建技术发展服务平台。为感知产品生产商提供产品应用研发和测试认证服务,向智慧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应用研发所需的在线开发测试、技术与应用仿真测试和产品展示推广等技术发展服务,降低开发门槛和研发、推广成本。
构建基础能力服务平台。整合城市感知网络、数据存储计算、信息安全、数字深圳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等各类基础设施资源,提供集成电子认证、电子支付、信用体系、地理空间信息等基础能力服务,降低城市信息服务运营成本,提高商业运营效率。
(四)“深圳云”服务工程
构建面向城市管理、民生信息、行业应用等领域的系列专业“深圳云”体系,形成辐射华南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组建深圳云计算中心。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曙光6000超算系统的基础上建设深圳云计算中心,利用高性能计算的硬件平台搭建深圳云计算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成本优惠、便捷的云计算服务。
形成系列“深圳云”。对现有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进行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升级改造,建设适应不同应用服务、专业布局合理的云计算平台,形成处理能力强、存储容量大、安全可靠、适度分散、适应不同应用服务、布局合理的云计算环境。
发展“云服务”模式。转变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式,根据不同部门应用系统的按需动态申请,通过深圳云计算服务平台向用户动态配置提供所需的计算与存储能力,实现硬件资源充分共享,降低社会信息化成本,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营效率及使用率,促进业务部门从专注系统硬件设备的运维管理向专注应用服务业务转变。
(五)信息安全管理工程
建立全面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标准统一的城市级信息安全体系,提供实时全面保障,预防和管理信息风险,创造有利于“智慧深圳”安全运行的环境。
感知与控制层安全。利用入侵检测系统防范窃取传感网络信息行为,提升传感网络信息传输及无线电通讯安全。设立访问控制机制,实现感知节点和基站的安全认证及管控,防止非法用户对传感设备的控制。采用态势分析技术,阻止恶意代码攻击,控制传感设备故障风险。
网络层安全。在各异构传输网络之间建立跨网络认证机制,防范跨异构网络安全隐患,提升信息跨网络传输效率。应用数据加密技术,防止网络传输过程中泄密,提升数据信息完整可信程度。
平台服务层安全。建设异地容灾备份系统,防范数据损毁和丢失,提高数据安全保障等级。建立授权及审计机制,禁止非法访问数据信息,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运用智能分析处理技术,提高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加快对恶意数据、信息的识别和管控能力。
应用服务层安全。建立系统安全审核体系,提高开发质量,降低安全隐患。使用数字水印等技术,确保数据及系统代码安全。
(六)技术攻关工程
跟踪国际先进技术,部署优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集成,实现关键共性技术、重大战略产品和重点工程的突破。
提升发展优势关键技术。保持深圳在通信技术、传感器硬件、云平台技术、光通信和光网络平台技术(如MSTP, ASON, OTN和EPON等技术)、物联网技术(M2M,RFID等)等领域的优势,加大对传感器和芯片级封装技术的研发投入,在无线传感器、光纤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硬件的高密度储能、长距离大功率无线供电等基础技术,以及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芯片封装、物联网Mote芯片集成、RFID芯片及天线封装,卫星导航芯片等技术上取得新进展。
重点突破薄弱环节。加强自主研发与横向合作相结合,在智慧应用和智慧平台、分析优化、云管理、分布式存储、应用及平台领域的服务生命周期管理技术、服务打包和计费技术、共享运营服务、数据有效性评估、复杂系统建模、风险评估及预测预警、网络化系统在线仿真、多系统联动决策支持与全局优化、大范围分布式分析优化等技术领域等实现重点突破。加强对云平台可运营、可管理及云安全等基础技术的研发。
结合需求引导转型。对传感网关和应用网关等有一定产业基础,但力量不强大的技术领域,结合产业发展新需求,积极引导快速转型取得优势。在传感网关技术领域,重点开发远程部署技术和异构传感器支持,研究分布式边缘计算和参加传感器寻址技术。在应用网关技术领域,研究开发可靠数据传输、安全网络管理技术及消息格式转换、消息分发和应用网关等云计算服务支持技术。
加强协作跨越发展。通过合作配套增强传感器软件和传感网络等领域的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传感器软件领域,着重解决能耗资源管理、容错技术、编程模型、安全与隐私保护、分布式协作等技术难点。在传感网络领域,突破频谱感知、传感网络的大规模组网、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传感器节点的硬件设计以及网络调度协议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承载物联网业务的网络技术体系。
(七)产业培育工程
重点培育云计算核心设备及相关软件、物联网智慧应用集成、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智慧终端、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发展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应用外包、端到端解决方案提供商等新兴模式,推进智慧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云计算产业。支持开放合作,构筑共赢生态链。加强研发虚拟化、分布式存储、海量数据管理等技术,鼓励企业参与构建云计算平台,推进自主创新产品在云计算平台和服务中的应用,推动业务与应用云化,创新服务模式,打造从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到运营服务的完整云计算产业链。
物联网产业。保持物联网产业先发优势,在射频识别设备、传感器与传感节点、专用芯片、能控制系统、定位跟踪等方面,通过智慧应用拉动专用软件、系统集成以及信息服务,拓展物联网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领域,打造结构更为合理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移动互联网产业。提升高端智慧产品研制能力,推进智慧技术与各类终端产业融合的产品创新,打造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国际制造基地。鼓励软件及互联网企业在开放的智慧深圳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上开发应用软件和提供网络服务。
数字内容及创意应用产业。定期发动社会创意搜集,对有优秀创意项目进行孵化支持。鼓励企业基于开放平台向社会提供数字视听、动漫游戏、在线学习及数字媒体等创意服务,将深圳发展成为世界智慧城市创意应用的孵化器,世界智慧生活的实验区。
产业联盟。实现产业组织模式创新,鼓励运营商、系统集成商、产品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以及研究机构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系统集成领域进行深入合作,通过建立产业联盟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市场化的利益纽带,促进不同服务及应用间技术和数据标准的兼容,提高整体应用解决方案供应能力,塑造深圳在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共同品牌。
产业发展园区。统筹规划智慧产业发展空间,建设智慧深圳产业园区。鼓励政府、社会投资建设智慧应用示范区、智慧产业集聚区、产业园、人才培训园、孵化器。市政府先期在西丽留仙洞地区分批规划和建设深圳智慧产业集聚园区,支持智慧产业规模化发展。
(八) 标准战略工程
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制订国际国内标准,为标准研制提供专利信息服务,推动专利与技术标准融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标准。
平台层关键技术标准。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与物联网中间件相关的OGC组织,与云计算相关的SNIA、TM、OGCWG 和OMG组织,以及与服务运营平台相关的ETSI组织提交整体架构、应用案例等相关提案。
智慧应用通信技术标准。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制定智能光网络、无源光通信、FTTx等下一代光通信技术标准,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标准,以及网络承载方面标准,继续领跑新一轮通信技术标准。
传感网关和应用网关技术标准。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参与传感网关和应用网关标准的制订工作,提交标准提案并开发相关产品。
拓展相关领域标准。在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标准领域,关注SEMI、IEC、NIST等组织。在RFID领域,关注ISO/IEC、EPCglobal、ETSI、FCC等组织。在卫星导航系统方面,关注美国NMEA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传感器网络方面,关注IEEE 802.15.4、ZigBee、WirelessHART系列标准。
(九) 智慧应用工程
整合感知、分析等新技术,采用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和管理的综合管理系统,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建立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实现精确精细、敏捷高效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
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发挥智慧型的基础设施功能,深化数字深圳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应用,对公众、企业提供国土、建筑、交通、环境、电力、天然气、水务、气象、信息、电磁空间测报等必要的基本服务。
城市社会服务。完善管理体制和设施条件,对公众、企业提供教育培训、卫生医疗、文化体育、娱乐健身、社会诚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法律服务等广泛的社会服务。
城市经济服务。建立相关制度和机构,对公众、企业提供科学技术、金融证券、质量监管、市场管理、流通贸易等高效的经济服务。
城市公共服务。推进智慧化进程使管理者更好更多地运用新科技管理城市,为公众、企业提供包括规划、决策、组织、协调、执行、控制等人性化的公共服务。
(十) 重点项目工程
在一些技术比较成熟、有一定基础、惠及民生的领域,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先行项目建设,通过示范带动和推进智慧深圳建设。
一站式智慧门户工程。以市民及企业为终端服务对象,建立市民及企业用户可定制、个性化、一站式的“我的智慧深圳”公共信息服务网站,用户登录个人帐户,便可定制相关的社会保障、税务、医疗、教育、交通、水电等个性化数据,直接享受所有的公共服务项目,接收不同政府部门发出的信息及提示,查看与自己相关的缴费付款事项,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
空间基础信息共享工程。以3S等技术为基础,整合深圳市空间基础信息,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公众提供空间信息在线共享交换服务,建立全市统一的“空间政务信息共享窗口”。深化完善“数字深圳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应用,加快深圳市建筑内部结构数字化进程, 创新公共管线规划建设维护管理模式,统筹建设全市水、电、天然气、通讯和地铁等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信息的地下管线信息化系统,实现地下管线数据化和三维立体管理,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撑,便于有关企业咨询,实现各有关部门及行业的资源共享。
智慧市政工程。建立市政设施在线监测系统应用试点,对大型桥梁、高架立交桥、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安全状态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实时监测。加强城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运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城市管理应用试点。
智慧诚信工程。以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为基础,征集整合工商、税务、社保、法院和海关等部门的信用信息,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完善市社会诚信平台数据库系统,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信用信息服务。
智慧交通工程。建设交通综合监测、运输、应急仿真、调控以及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等,促进交通管理体制的一体化,提升交通运行效率。
智慧医疗工程。建立居民电子病历,构建城市、社区、医院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促进远程医疗和个人移动医疗服务,完善疾病防治和医疗研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智慧食品药品安全工程。积极推动对我市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实施电子监管,逐步实现我市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积极推动对药品(含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实施电子监管,逐步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药品安全追溯和分析服务。
智慧环境工程。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完善针对气象、城市旱涝火灾、水资源、水生态、空气质量、无线电电磁环境、海洋生态等方面的感知预警监测系统,不断提升市民生存环境。
智慧物流工程。建设功能齐备、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电子口岸、企业信息化、重点物流信息项目等,构建全程的物流信息平台。
智慧社区工程。建设智慧家居环境,在住宅中进行多元网络信息自动化控制,提供家电控制、安防监控、环境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在小区实现安防中控、在线支付、车位调度、业主电子投票等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在社区提供交通物流、商务管理、市政安全、智能电网等智慧化服务。
智慧警务工程。实施智能车证、智能管控、智能监管、智能采集、智能视频、智能侦查、智能内务等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全市公共及监管场所安全防范技术水平,构建信息化、智能化、高技术化的新型警务模式。
智慧教育工程。实施智慧校园、智能化教学监测和学习评价、网上互动教学平台、网上虚拟实验室、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项目,构建虚拟教育城,提供智能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市民的终身教育。
智慧电网工程。建设多种可再生能源应用平台,实现各类新型电源及用户的无扰接入、有序退出,支撑电网自愈可调,提升电网安全高效运行水平。推广应用智能电表、智能电器、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促进电网双向互动服务。
智慧电子商务工程。加快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建设,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加速推动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在线支付,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推进电子商务安全认证,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优化电子商务通信环境,优化电子商务交易环境。
智能安全监测工程。建设智能安全监测系统,利用射频识别、传感技术对特种设备、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等实施监测管理,实时监测采集危险物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安全信息,实现预警、实时监管等智能服务。
创新资源共享工程。加快创新资源等综合数据库建设,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推进信息由单一系统共享向多系统共享转变。
五、保障措施
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大资源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和法制建设,为“智慧深圳”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智慧深圳”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分管副市长任第一召集人,分管副秘书长任召集人,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负责“智慧深圳”各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重大建设项目、政策措施的统筹审定,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重大问题。市经贸信息委负责日常工作。
2、强化决策咨询。设立“智慧深圳”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智慧城市的各项规划、建设项目、政策制定等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建立智慧深圳创新研究机构,为智慧城市的长期规划和建设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组建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整合国内外资源的智慧深圳研究中心,从智慧城市政策研究、城市运营标准研究、平台及应用技术开发等进行深入综合研究,为智慧城市的长期规划和建设提供持续的技术和决策支持。
3、研究建立运营机构。研究成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中心,统筹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的建设及运营工作,负责政策导向咨询、各子系统规划指导与评议、技术及标准研究和服务、支撑平台运营维护、云计算服务、产业服务、工程管控、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实现城市级的信息共享和一体化运营。
(二)人才保障
1、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建立“智慧深圳”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建设我市人才培训基地。依托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重点培养“智慧深圳”建设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2、引进高端专业人才。通过完善、实施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孔雀计划”等人才政策,重点引进一批活跃在相关技术发展前沿、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专业人才和团队。
(三)资源保障
1、创新投资管理机制。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与运营模式。
2、加大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在市科技、信息化发展等各类相关专项资金中根据需要统筹安排资金,主要用于基础性、全局性、公益性的重大融合项目建设,以及信息通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
3、研究设立专项创业投资子基金。发挥我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民间资金向智慧产业聚集,研究设立智慧产业创业投资专项子基金,加大对创业前期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4、保障智慧产业用地。规划建立深圳智慧产业发展园区。智慧产业用地优先纳入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智慧产业用房优先纳入创新型产业用房规划。
(四)法制保障
1、强化制度创新。加强智慧城市全局性、战略性总体规划,从城市级整合、布局、调度资源,深化改革和创新,打破由于利益、权力、习惯、信息质量等因素造成的资源分割、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障碍,促使资源效率最大化。
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促进特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法规、规章,发挥特区立法的优势,重点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网络信息共享与安全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关键领域的立法工作。优化行业环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行政执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损害网络安全等违法犯罪行为。
3、鼓励行业自律。强化行业道德建设,鼓励社会监督,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维护市场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秩序,保护用户合法权益,营造积极健康的发展环境。
(五)监督保障
1、制定实施方案。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区政府和新区管委会要按照本规划纲要的要求,抓紧制定本规划的实施方案,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责任。市、区政府监察和督查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目标考核。细化“智慧深圳”相关规划目标,特别是政府主导投资项目,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考核制度。明晰责任单位,落实考核内容,定期通报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对责任单位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