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区成立前,这片地域给人的印象是企业众多、厂房林立,但城市面貌不“靓”,公共设施档次偏低。作为深圳最年轻的功能区,龙华新区成立时确实面临着“新区不新”的境况:新区规划建设面积共110平方公里,已建设面积达107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不足3平方公里。如何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实现现代化、国际化中轴新城建设目标,是摆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年来,龙华新区紧紧围绕“特区一体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从“拆、建、管”入手,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宜居宜业新城区在深圳中轴崛起,图为龙华新区城区一角。
龙华新区加快公园建设,一座座公园一幅幅插图扮靓城市,也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图为羊台山公园一角。
龙华新区国际化的居住环境。
念好
城市转型“三字经”
出梅林关或经新彩通道向北,就来到龙华新区。驱车行驶其间,两旁高楼林立,道路宽敞整洁,绿树葱茏成荫。深圳北站周边更是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极具“国际范儿”。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与原特区内有着较大的距离。城市面貌的大变样,来自龙华新区推动“一体化”的不懈努力。
龙华新区是深圳最年轻的功能区,却面临着“新区不新”的难题——新区规划建设面积共110平方公里,新区成立之初已建设面积达107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不足3平方公里,且绝大部分建成区建设档次较低,距离新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轴新城”的目标相去甚远。
如何实现“城变”?龙华新区首先进行高水平的规划,创新性地以“三规合一”理念,确定了 “一中轴九片区”的城市综合规划。一中轴即指“一路一轨一河一山”,“一路”是指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打造一条南北向的“深南大道”,“一河”指将观澜河“一河两岸”地区建成生态休闲文化走廊,“一山”是将大脑壳山打造成深圳的“太平山顶”;“一轨”则指地铁和有轨电车绿色交通的建设。“九个功能片区”则包括两大功能核心、三大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重构龙华新区发展。
如何将蓝图变成施工图纸?龙华新区确定了“城市转型”的路径,并努力念好“拆、建、管”三字经。
龙华新区可开发土地不多,为了拓展发展空间,首先念好“拆”字经。新区成立后,查违工作打了一场漂亮翻身仗,同比成立之初,目前新区卫片违法图斑、新增违法用地、新增违建分别下降84%、83%、90%,重大案件从37宗降为0宗,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面积降幅全市最大,龙华新区获评“查违工作进步奖”。龙华新区三年拆除各类建筑1347栋、107万平方米。念好“拆”字经,为龙华新区释放出新的发展空间。在“拆”的同时,高水平推进“建”和“管”。
以国际化为标杆建设新城
如何建设一座新城?龙华新区党工委书记姜建军多次强调,“要为未来留精品,不为未来留垃圾”。在此思路下,龙华新区树立国际化为标杆,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保持每年近400亿元的投资强度,轰轰烈烈“造城”。新区还将2014年确立为城市建设年,实施“中轴提升”战略,精心打造一批城市新地标,形成贯穿深圳南北的“宝石项链”。
新区坚持交通引领,开展交通大会战,实施“畅通龙华”工程。梅观高速取消收费,新彩通道、德政路等建成通车。全市首条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即将正式动工,地铁4号线延长段列入市轨道交通三期工程调整计划,6号线即将上马。三年来新建、续建道路121条,打通梅龙大道等15条断头路。深圳北站辐射力持续增强,华南地区交通枢纽地位初步形成。
新区加快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观澜茜坑水厂二期扩建工程,日均供水能力达到71万方,增长27%;完成500公里给水管网改造,自来水普及率从90%提高到100%;燃气管网覆盖率提升10个百分点,达58.5%;开工建设7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沙元埔变电站建设成为全市变电站和谐建设的样板。
新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实现历史性突破。确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实施路径。城市更新从2012年的“零”完成量,一跃进入全市土地出让前三名;建区以来,完成土地整备523公顷,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获评“2013深圳市土地整备先进单位”。
新区实质性启动九个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多极带动初具规模。大浪时尚创意城已聚集了20余家总部企业,成为深圳时尚高地;北站商务中心区规划已出炉,首块出地即将出让;观澜湖片区建设快马加鞭,将打造成比肩蛇口的“国际化社区”;科技文化服务中心完成中期规划阶段;观澜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一期工程完工。观澜湖新城、龙华商业中心等四大新城加速崛起,中航九方等一批商业综合体成为新区商业新地标。
精细化管理
提升软实力
“三分建,七分管”。实现“特区一体化”,不仅在于硬件的一体化,更在城市管理的一体化。龙华新区管委会主任王立新形象地对新区城市面貌提出要求:“让人一出梅林关,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种“亮”,来自美丽龙华、生态龙华的打造。
为了让龙华“净”起来,新区将清扫保洁标准提高到原特区外最高,新区每年投入10亿元开展市容环境提升和城市绿化,民治等重点片区城市形态要求与福田中心区无缝衔接。新区市容环境综合考核成绩逐年上升,今年前两季度考核,位列“关外”6个区第二。
为了让城市“美”起来,新区百座公园建设全面铺开, 新建羊台山东门入口、金龙路街心公园、民治逸秀公园等一批公园,辖区公园由新区成立之初的52座增加至68座。全区公共绿地面积从2012年初约795.54公顷增加到目前的1171.38公顷;绿道里程从2012年初的98.5公里,增加至214公里;生态景观林带新增约945.6万平方米。
新区启动大水田生态文明示范园、企坪湿地生态园、库坑环保园规划建设,观澜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启动段完成,大浪河、樟坑径等5条支流综合整治工程即将完工,污水支管网一期工程以及观澜、龙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污水收集处理率提高至100%。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空气环境优良天数由2012年的294天增加到306天,PM2.5由2012年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4微克/立方米。
经过龙华新区的精心打造,一个规划布局超前、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到位、交通快捷便利、环境生态优美的现代化城区已具雏形。
亮点
1
三年新建、续建道路121条
“畅通龙华”蓝图变成实景
长期以来,交通制约着龙华片区的发展:梅林关长期拥堵造就“英雄难过梅林关”的俗谚,梅龙路不过700米的路段“肠梗塞”长达7年有余,观澜片区10年未曾修建一条新路,观澜大道“名不符实”,拥堵成为常态。龙华新区成立以来,坚持交通引领,开展交通大会战,着力建设“畅通龙华”。
新区轨道交通建设取得新突破。2013年12月27日,深圳首条有轨电车试验线前期工程在龙华新区观澜片区开工建设。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布局与轨道4号线实现无缝接驳,串联新区南北,通过轨道交通将新区中部发展轴和北部核心区纳入市区“1小时交通生活圈”。
新区与原特区内的交通瓶颈打通。新彩通道建成通车,使“英雄难过梅林关”成为历史。梅观高速取消收费,正在进行市政化改造,将建成南北向的“深南大道”,不仅进一步方便沿线企业及居民出行,也为新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新区内循环也变得畅顺起来。先后完成了和平路、观光路、民治大道、民清路、环观南路(梅龙路-平大路)等主干道路新建、改造工作。打通困扰新区发展多年的断头路梅龙路共和段;推动德政路龙大立交及德政路东延项目规划建设,有效解决大浪时尚创意城对外交通出行难题。此外,深华快速路、龙观快速路、五和大道等一批主干道建设加速推进,路网密度逐年提升,对外交通出行环境改善明显。
三年来,龙华新区新建、续建道路121条,打通梅龙大道等15条断头路。不完全统计,龙华新区次干道以上道路总里程和次干道以上路网密度已由约265.23km和2.51km/k㎡,提升至286km和2.7km/k㎡。
亮点
2
51个项目列入城市更新单元
“老城”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何在“老城”的基础上,擘画“新城”的美好蓝图?龙华新区将城市更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区全面梳理了51个列入城市更新计划的项目,编制了全区的更新规划,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搭建了城市更新公共服务“一系统多平台”,建立城市更新例会制度、城市更新单元计划、专项规划联系会议审查制度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城市更新高标准、高效率地推进,新区推出城市更新三大创新举措,提出由“政府引导”的城市更新思路,即政府主导规划编制、主导片区划定、主导改造类型、主导违建查处和搬迁补偿等,保证城市更新项目的高标准建成和配套完善;提出重点统筹片区的概念,使片区布局更趋合理;制定“双90%”实施体系。对于满足“双90%”条件,即完成拆除用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90%以上,完成拆除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90%以上的,在规划道路及公共设施范围内存在搬迁补偿困难的项目,可以按规定由政府开展征收补偿工作,解决拆迁难题。
在创新的工作思路下,新区城市更新全面加速。2013年,8个城市更新项目集中开工,实施总量达到42公顷,超过历年城市更新实施总量,龙华新区城市更新实现“零”的突破。目前,龙华新区共有51个项目列入城市更新制定计划,拆除用地面积约380公顷,其中观澜田背旧村、龙华郭吓旧村、龙华弓村、民治牛栏前旧村等10个项目完成土地使用权出让,累计完成项目拆迁面积达57.77公顷,土地出让面积39.53公顷;此外,共25个项目(含已出让、实施主体项目)已完成单元规划审批,累计规划审批完成186.45公顷。城市更新在改变城市面貌、完成城市功能配套、推动产业和城市转型、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亮点
3
北站商务中心区规划出台
深圳新城市中心呼之欲出
日前,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规划出炉,该片区正式定位为“深圳市新的城市中心区之一”。在高铁经济带动以及“特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该片区将成为龙华新区乃至深圳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位于龙华新区的深圳北站,是华南最大的交通枢纽。在高铁经济的带动下,一个新的城市中心正围绕这一枢纽加速形成。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位于新区综合规划中“一中轴两核心七功能区”空间布局中的南部核心区,以深圳北站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西至福龙大道、北到人民路、东到梅龙路、南至玉龙路和民丰路,总面积6.10平方公里。该片区将打造成以总部经济、产业金融服务及综合商业为主,建设具有国际水平和现代化特色的综合商务片区。它将集聚大量人流、物流、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带动区域产业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综合商业等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发展。
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规划以“两轴四片”为核心。两轴为商业服务轴和绿谷景观轴,四片包括深圳北站商务片区、红山商业文化片区、龙悦居生活片区和红木山水库生态片区。商业服务轴连接北站商务办公区和红山商业服务区,带动周边片区的综合发展。绿谷景观轴通过城市绿谷网络将周边山体环境引入城市内部,并与红木山水库等周边生态景观水体相呼应,打造“山、城、水”相互融合的城市中心。
一系列公共基础设施将在此聚集。按规划,该片区有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高中2所。医疗卫生设施包括市级综合医院1座;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1座,美术馆1座。目前,商业综合体项目率先入驻,建设升级版的“欢乐海岸”。随着北站商务中心区建设的全面展开,一个新的宜居宜业的新城市中心将在龙华新区崛起。
亮点
4
“一线一站一社区”示范
国际化新龙华建设提速
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龙华新区“两区一城”的战略定位,其中,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探路,是龙华新区承载的使命。国际化,也是龙华新区“三化一平台”改革的重要内容。新区结合实际,提出了以“一线一站一社区”为示范和突破口,全面带动国际化城区建设的思路。
“一线”,指地铁4号线,由香港地铁公司运营,是深圳目前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公共交通。龙华新区正积极争取地铁4号线北延工程开工建设,力求把地铁4号线打造成为香港与龙华新区连接的国际化商业线。
“一站”指深圳北站。北站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京广深高铁、厦深高铁和4、5、6号三条地铁在此交会。随着广深港高铁的建设,北站作为具有口岸功能的车站,其作用将更凸显,2015年香港西九龙高铁25分钟可以到达北站。龙华新区将把北站建成深圳外溢发展的连接器,成为香港向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辐射的重要中转站。
“一社区”指的则是观澜湖国际社区,目前集聚了长安标致雪铁龙、观澜高尔夫、版画基地、观澜湖新城等国际元素,国际人才众多。龙华新区正积极在该片区进行国际化资源配套服务,营造比肩深圳蛇口的又一国际社区。
为推动国际化进程,龙华新区出台了《推进“一线一站一社区”国际化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计划(2014-2015年)》,分解100项具体任务,涵盖加快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人文素养、智力引进等方面,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工作顺利推进。目前新区国际化各项建设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中,北站、观澜湖社区等周边环境全面提升,周边道路加快改造,新型城市标识导向系统陆续完成,国际学校准备招生,外语志愿者服务队、双语医疗服务队伍等软件服务项目也形成。在“一线一站一社区”的带动下,龙华新区越来越有“国际范儿”。